《杀人者》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一个旁观者视角展现刽子手行刑的日常。故事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揭示了暴力如何被体制化、麻木化的社会现象。这篇不足两千字的小说,以其冷峻的笔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震撼力的反暴力寓言之一。有学者统计,鲁迅在文中使用27个'杀'字,通过重复的暴力场景解构了'正义惩罚'的虚伪性。当我们重读这个近百年前的故事,会发现其中对人性异化的警示至今振聋发聩。
小说开篇即展现杀人者老栓的日常工作状态:'他很清楚,杀一个人和杀一只鸡没什么不同'。文中反复出现的磨刀细节、围观者的赌局、被杀者'像鱼一样'的比喻,共同构成暴力日常化的符号系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刻意模糊了被杀者的罪名,仅以'犯人'称之,这种去个体化的处理手法,暗示着任何人在特定环境下都可能沦为暴力机器中的齿轮。
1920年代的北京,公开处决仍是常见的刑罚形式。据《京师警察厅档案》记载,1923年天桥刑场平均每月执行6次死刑。鲁迅曾亲眼目睹清末'戊戌六君子'就义场景,这些经历沉淀为《杀人者》的创作素材。小说中描写的'众人像潮水一般涌过去看'的场景,与当时报纸对'万人空巷观斩刑'的报道形成互文,揭示出公众暴力观赏心理与传统'杀一儆百'刑罚观的深层联系。
德国哲学家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概念,恰可解释杀人者的心理机制。小说中老栓将杀人视为'手艺'的自豪感,围观者用铜钱赌人血喷溅方向的细节,都展示了暴力如何摧毁人的共情能力。鲁迅通过'看客'群像的塑造,完成对国民性的三重批判:施暴者的麻木、观暴者的冷漠、制度暴力的隐蔽性。这种异化过程在现代职场暴力、网络暴力中仍能找到对应形态。
在废除肉刑的现代社会,暴力转化为更隐蔽的形式。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普通人赋予权力后极易成为施暴者。2016年某直播平台出现的'围观自杀'事件,与《杀人者》中的看客心理如出一辙。当我们讨论校园霸凌、网络暴力时,鲁迅笔下那个'脖子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的围观群体,其实从未真正消失。这种跨越时空的镜像关系,正是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所在。
重读《杀人者》,我们不仅看到鲁迅对旧制度的控诉,更应警惕暴力在新时代的变种。当键盘侠人肉搜索时,当职场PUA摧毁人格时,都是杀人者精神的当代延续。小说结尾处'太阳出来了'的意象提醒我们:只有保持对暴力的清醒认知,才能避免成为体制化暴力的共谋。这或许就是鲁迅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警示——暴力从来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件外衣继续行走人间。
热门攻略
《龙虎门国语》:经典港漫改编,网友直呼'打戏炸裂,情怀满分!'
05-08
《云南虫谷》热播引热议:网友直呼'盗墓剧天花板',潘粤明版胡八一能否超越经典?
05-08
《18岁大陆女rapper欢迎你》爆火!网友:00后音乐人的崛起让人惊艳
05-08
【网友热评】张小花:从草根到顶流的逆袭之路!她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05-08
《美式忌讳第5集》揭秘:禁忌话题引爆全网热议!网友直呼'太敢拍了'
05-08
《捆着我绑着我》——阿尔莫多瓦的疯狂爱情宣言,网友直呼:窒息又上瘾!
05-08
李解:从历史名将到现代符号,他为何让人又爱又恨?网友:这才是真实的英雄!
05-08
《怦然再心动》:当爱情再次敲门,你敢不敢再爱一次?网友直呼:'这才是成年人的勇敢!'
05-08